年轻的时候,我对电子产品很感兴趣,各种功能,了然于胸。而现在,根本没有兴趣。几个月前,我买了一只国产手机,这几天,才意识到是该品牌和欧洲某光学公司联名打造的旗舰产品,主打的卖点就是摄影功能。
上周末,和家人到韩岭古镇游玩,在「日落后,天黑前」的某个瞬间,我拿出手机随手拍了一张,回家后仔细一看,效果让我非常吃惊。现在的手机摄影功能,都这么牛叉了?!
手持拍摄,快门 1/17 秒,如果是传统的数码相机,100%模糊。所以,以前玩摄影的人,必须买三脚架。而现在,可能是手机用算法增加了稳定性,手持拍摄,照样稳如狗。
回家我在电脑里放大了看,连牌坊后面建筑物上的字牌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。ISO 1800的噪点控制水平,也让我很吃惊。两三年前的手机,拍不出这效果,科技进步神速。
所谓「蓝调时刻」,就是天「将黑未黑」的一段时间,即「日落后,天黑前」的 20 分钟左右,天空在照片上呈现出一种「迷人的蓝色」。如果天太亮,就是惨白一片,如果天太黑,就是漆黑一片。尤其是「蓝调时刻」的后半段,天空的蓝色越发浓郁,是最适合出片的时间段。
短短几年前,如果要拍一张蓝调照片,「单反、镜头、脚架」三件套是必须的,有时候拍B门,甚至还需要一个秒表。
6年前,我在冰岛旅行,为了拍一张峡湾酒店的蓝调时刻照片,拿出相机,支起三脚架,掏出遥控器,准备工作就浪费了好几分钟,弄得手忙脚乱,错过了最佳拍摄时间。没想到,如今的手机镜头,手持拍摄,就可以呈现蓝调效果。如今,手机的硬件,越来越好,软件的算法,日新月异。
虽然从专业的角度,相机的优势依然存在,毕竟「底大一级压死人」,手机摄影的「宽容度、锐度」还是不如相机,但对于普通人来说,很难在手机屏幕上看出区别。
2000年,我在杭州秋涛北路的照相器材市场,买了我人生的第一台相机,理光KR-53相机。当年,理光还算一个大厂,如今只剩下一个非常小众的「GR系列」,惨淡经营。
当时,比较好的胶卷是富士、柯达,中档的是德国AGFA,性价比最高的还是国产乐凯胶卷。我记得,当时平均一张底片大约5毛钱,彩色冲洗又要5毛钱,也就是说,按一次快门就要一块钱。那时候学校食堂的大排,也只要1.5元一块。所以,在那个年代,每按一次快门,都非常谨慎,总是反复构思。拍出来的照片,就算没有杰作,也基本没有废片。光圈、快门、对焦都是手动调节,坏处是,操作麻烦,入门困难,好处是,有利于掌握光学基本原理,打好摄影基础。
从理光KR-53开始,我前后买了四五台单反相机,最后一台是佳能5D4,还配了大三元镜头。设备越来越好,玩得越来越少,这可能是绝大多数摄影发烧友的最终归宿。
单反爱好者的一生,就是为日本相机厂默默奉献的一生,若干年后,肚子变大,头发变秃,喝着枸杞,掐着佛珠,躺在摇椅上回首往事,才大彻大悟,银子花了不少,作品没有几张。与其说我们是在玩摄影,还不如说是与同伴拼器材。
我最后一次用单反相机,是在2019年的5月,当时在乌镇游玩。夜色降临时,架起三脚架,在密集的人流中,拍了很多水乡夜景。总结当时的体验,就一个字,累!从乌镇回来后,所有设备,束之高阁。
而短短三年之后,我用手机拍的夜景,乍一看也不比以前用专业相机拍得差,对普通人来说在99%的应用场景下,手机已经不输相机,甚至手机的效果更好,毕竟,手机自带强大的算法和软件,后期编辑和操作也非常方便。
短短二十年,摄影从少数人的爱好,成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过去几十年,相机产业是一个庞大的装B产业,也是中国大叔最后的倔强。但没想到,短短几年时间,连一个再见都来不及说,曾经的光学巨人已经轰然倒塌。
2010年,数码相机的销量达到了巅峰时期,全球年销售超过1.2亿台,其中,中国的年销量超过4000万台,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。然而,仅仅十年后的2020年,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仅为888万台,比2010年的1.41亿台下降了93%,而手机销量逼近13亿台。作为摄影终端,相机的数量还不到手机的1%。
提起光学大厂,大家首先联想到的大部分是徕卡、蔡司、尼康、佳能,前两家是德系、后两家是日系。如今的徕卡和蔡司,相当于光学界的「南极人」,收入主要来自品牌授权。以徕卡相机为例,2021财年,营业额约 30 亿元人民币,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品牌授权,比如曾经的H公司,和现在的X公司。
2010年,尼康在全球数码相机市场的份额达到12.6%,年销量达到1777万台。2020年,销量为84万台,大幅下降了95%。
我特意去查了一下我的手机镜头的制造商,原来是一家来自中国的光学公司——舜宇光学,而且,这家公司离我家只有65公里,开车只要1个小时。
自2010年以来,舜宇光学的市值涨幅超过200倍,2022年7月,市值1050亿人民币。而当年的巨头尼康,总市值仅剩290亿人民币,相当于舜宇光学的四分之一。万万没想到,在宁波的一个县城里,居然隐藏着一家世界级的光学巨头!
如今, 舜宇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手机镜头供应商,更是全球车载镜头市场的垄断者。自2012年起,其光学镜头连续8年出货量世界第一,特斯拉、奔驰、宝马、大众等知名企业均是其客户。
这家来自宁波的乡镇企业,经过36年的大浪淘沙,一路过关斩将,先后战胜了日本的佳能、尼康,韩国的一群公司,还有来自台湾省的大立光,成为世界民用光学领域的龙头老大。
中国企业独霸主流民用光学行业?!这事情放在20年前,连想都不敢想,如今已经成为现实。
1984年,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原电器厂工人(王文鉴)借了不到8万块钱,创立了舜宇。我看过王文鉴的讲话视频,虽然身价百亿,却依然低调得像一个技术员,他宁波口音非常重,外地人很难听懂。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有眼光的老板,在1994年,王文鉴仅给自己留下了6.8%的股份,其余的股份,让普通员工,包括质检员、公司厨师和清洁工,依据自己的职位和入职年限,用可忽略不计的价格认购。
后来又把这些持股组成了一个信托。现在该信托有约400名持股人,并持有该香港上市公司35%的股份。也就是说,早期入职的那一批质检员、厨师、清洁工,如今人人都是亿万富翁。浙江之所以成为国家共同富裕的示范区,原因之一就是,有很多像舜宇这样的隐形冠军。默默无闻,却实力惊人,藏富于民。
大家想象一下。1520年,有一个家伙拥有了穿越时空的能力。于是他来到500年后的公元2020年。他看到金属盒子在柏油路上奔驰,几百吨中的巨型铁鸟在天上飞翔,数百米的楼房高耸入云。人人都盯着自己手上的小方块,互不理睬,有时候,还对着小方块自言自语,甚至傻笑,一切都太诡异了!他不断惊呼,!!
如果我们也有穿越能力,拿着2022年最先进的手机,返回到1990年,围观群众也一定会惊呼,!!
如果仔细观察,从古到今,人类的「」单位的时间跨度,从大到小,加速进化。
约5000年前后,人类文明开始产生了文字,发明了金属工具,进入了农业时代;
兹韦尔(Ray Kurzweil )在《奇点临近》中提出「加速回报定律」,技术改良以过去的成就为基础,每次革新的步调会加倍。他写道:「19世纪那一百年期间所发生的科技变革,比之前900年的变化还大。接下来,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,我们目睹的科技进步比整个19世纪还多。」
最近几十年,中国人已经习惯了,这种跳跃式发展,在我们眼里这已经是一种常态。其实,是我们有幸经历着一个伟大的时代。在相机发明之前,人类社会五千年都只能用绘画记录影像,乾隆康熙再牛叉,也没法拍照片。唐宗宋祖再厉害,也不能拍视频。而我们这一代人,有幸目睹了,相机的衰败和手机的崛起。
很多人总结,新中国建国以来,伟大的工业化进程具备很多的成功因素。比如,前30年的基础、后30年的改开、庞大的人口、吃苦耐劳的精神。没错,这些都是我们成功的因素,但有没有想过,我们也许正好赶上了一个有利于我们的「科技爆发时代」?也就是说,万事俱备,东风刚好来了。
中国之所以在很多领域能后来居上,本质上不是什么「弯道超车」,而是「改变赛道」。
德国、日本的光学巨头在单反、摄像机等领域无可撼动,它们所占据的是「玻璃镜片阵营」,很多工艺和流程都需要几代人的经验积累,后来者很难超越。而中国的光学产业,能后来居上,就是因为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——树脂镜片阵营。材料、体积、数量、应用场景,和「玻璃镜片」完全不同,以前的光学巨头们上百年积累的专利、经验、设备、人才,统统作废。
同样道理,电动车也一样。内燃机时代,德系、日系,上百年积累的经验、专利、品牌,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护城河,我们的市场换技术,一直没有成功。电动车换代的时候,过去的辉煌非但不是优势,还是前进的包袱,瞻前顾后的日系和德系,被我们抢占了先机。
2022年7月9日,《》发表了一篇气急败坏的社论,「美国不能允许中国继续主导太阳能产业」。文中说,过去20年里,中国在太阳能组件生产中的份额从几乎为零增加到今天的近85%。根据国际能源署本周的一份报告,对于某些太阳能组件而言,未来几年这一比例可能会上升到95%。
问题是,中国的太阳能产业,早就不存在掐脖子的问题,具备全产业链的优势,美国除了瞎叫唤,也只能束手无策。日语里有一句话很传神——「負け犬の遠吠え」形容这种状态,大家可以从那四个汉字体会一下。
2022年6月17日,《日本经济新闻》Nikkei发表文章,中国海上风机也要席卷世界?
2021年,中国的海上风机新增装机容量占到全球的8成。装机容量高达1690万千瓦,增至2020年的逾4倍。作为海上风力发电的发达地区,欧洲的装机容量比2020年增长13%,增至331万千瓦。虽然欧洲也表现坚挺,但和中国的激增相比显得相形见绌,中欧已拉开很大的差距。
我认识一个在宁波生活十年的西班牙人,我们经常聊天。他认为,对中国来说,最难攻克的产业,大致剩下两个,「芯片」和「民航客机」。这两个领域,必须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,没有赛道可换,也没有捷径好走。此外,绝大多数的新兴领域,欧美很难是中国人的对手,比如,新能源,网络,电动车……
原因就是中国人的勤劳和上进心远超欧美,欧洲在大航海时代的拼搏精神,美国在西部大开发时代的奋斗精神,早就烟消云散。
他的中文依旧说得不好,依旧习惯欧洲的食物,但他自认为已经被中国人同化了。被同化的不是语言和饮食习惯,而是人生观。简单地说,就是勤奋,如今,他已经很难适应欧洲老家的慢节奏。
很多中国人数码,从来没去过欧洲,总觉得欧洲人过得很安逸。其实,很多欧洲人的生活,不是安逸,而是懒散。安逸是从容享受劳动成果,是一种满足,而懒散是漫无目标的颓废,那是一种空虚。
绝大部分欧洲人,读书不努力,工作不刻苦。你真的认为这样的人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?如果可以,那才是最大的不公平。欧洲人的工作时间的确不长,但下班之后,其实也是陷在沙发上刷手机,玩不出什么名堂,也学不到什么东西。
没错,中国人勤奋得有点过头了,比如说,中国人读书就非常内卷,从小学到大学,一路拼杀,很辛苦。但换个角度看,如果像欧洲那样,从小放养,实行快乐教育,后果会如何?
5%的天才,不受影响,依然很出色。15%的精英,上私立学校,勤学苦练,也能完成合格的高等教育。剩下的80%,可能连最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会,怎么办?都去麦当劳端盘子?如果有一天,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端盘子呢?(中国已经开始代替)。
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,一个学生不只是和本国的同龄人竞争,也是和全世界的同龄人竞争。残酷的内卷式教育,过程也许有点痛苦,但结果却是好的。至少可以让大部分人完成比其它国家同龄人更好的教育。
打个比方,如果受过理工科的高等教育,就算端盘子的工作被机器人代替了,你至少可以去指挥机器人,维护机器人,甚至参与机器人的生产和研发。如果你连加减乘除都不利索,那么只能被动等待国家救济。一旦习惯了救济,整个人就废了,依赖救济的人一多,整个国家也就废了。这就是欧洲目前无奈的现状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希腊,寅吃卯粮,最后破产。
上一代人的奋斗,换来这一代人的懒散,而这一代人的懒散,需要下一代人还债。也许,若干年后,我们也要经历这样的轮回。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国运吧,冥冥中,盛衰自有规律,作为老百姓,我们能做的就是勤勤恳恳过好每一天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布林肯突访基辅,在酒吧弹吉他献唱遭嘲讽 失去双腿的乌:完全不合时宜
领先第二4200万!C罗以2.6亿美元,当选福布斯2024收入最高运动员
小米14 Ultra买早了?小米15 Ultra已浮出水面,且影像配置更强!
Google Pixel 8a DXOMARK 影像测试结果出炉:总分136,位列排行榜第 33 名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168体育 » 从一张普通照片看时代的变迁。